制造業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要把制造業作為重點,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效果顯著,各地積極推動制造業投資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多地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大項目陸續開工,同時裝備和高技術產業的市場需求擴大,制造業投資加快。制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萬億元,2022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若2023年制造業工業增加值保持上升,GDP占比也將小幅提升。從目前來看,進入2023年,我國經濟向好預期增強,2月制造業PMI提升至52.6%,連續兩月上升,進入擴張期,企業信心繼續增強,企業對行業恢復發展較為樂觀。
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可通過設備需求間接帶動鋼材消費,制造業投資對于設備的需求包括通用設備和各個行業生產所需的專用設備,通用設備包括工業機器人、機床等產品,專業設備則應用于某一行業或特定產品,品類繁多。由于通用及專用設備制造業細分領域和產品品類眾多,行業空間大,生產中涉及的鋼材品種也較多,包括中厚板、棒材、型材、熱軋薄板等,制造業投資的增長將帶動這些鋼材品種的需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粗鋼的分配,從而影響螺紋和熱卷的供應。
房地產:政策托底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推進長租房市場建設,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要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要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
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就業、財稅收入、居民財富、金融穩定都具有重大影響,相關數據顯示,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左右,加上建筑業則占到14%,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稅收占地方綜合財力接近50%,占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的6成,房地產貸款加上以房地產作押品的貸款,占全部貸款余額的39%。因此在2023年“穩增長”目標下,要實現宏觀經濟5.0%左右的增長,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更加重要,市場回暖對消費、投資的穩步增長均有積極帶動作用。
房地產用鋼方面,新開工階段用鋼量占比達70%左右,遠高于施工和竣工階段。數據顯示,2月份重點城市新房、二手房成交規模連續4周環比增長,但仍處在2016年以來同期較低水平;企業拿地雖出現邊際改善,但整體依然延續低迷態勢??紤]房企目前已有大量在建項目,銷售好轉,資金改善后大概率將優先用于解決在建項目的竣工問題,并且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土地購置面積大幅下降,拿地到新開工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所以預計今年上半年地產開工數據將延續疲弱,下半年有望好轉。
基建:專項債提升至3.8萬億元
近些年為應對經濟下行,新增專項債額度總體快速攀升,從2015年約1000億元增至2021年36500億元,2022年與2021年持平。從今年專項債規???,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500億元,規模上升,有利于一大批重大工程從節奏上盡快落地,短期內有利于擴大基建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穩定總需求;中長期看有利于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
從具體實施情況來看,2022年11月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19萬億元的2023年新增專項債額度,且監管要求提前批專項債于2023年上半年使用完畢。政策指引下,2023年1月新增專項債發行明顯放量,合計發行4911.84億元,從新增專項債的投向來看,基建類投向占比超70%,預計今年上半年基建項目依舊是螺紋鋼需求的重要支撐。
整體來看,隨著穩增長政策的逐步落地,企業現金流有望迎來改善,預計2023年制造業投資全年增速將高于去年,制造業代表的汽車、船舶、家電、工程機械用鋼同比出現增長;基建有望進一步擴大,且或將在上半年集中發力,支撐今年的鋼鐵需求;地產端則上半年繼續釋放風險,下半年有望出現好轉。